1281人已浏览 时间 : 2017-01-10 16:07:28
导语:主持人开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点击收看本期新华网聚焦清明节特别节目。近日,民政部牵头联合9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内容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与殡葬服务的融合发展,大力倡导网络祭扫,着力培育现代殡葬文化,这一内容也是夯实国务院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让“互联网+”服务殡葬业变得刻不容缓。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结合大众的实际需求…
主持人开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点击收看本期新华网聚焦清明节特别节目。近日,民政部牵头联合9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内容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与殡葬服务的融合发展,大力倡导网络祭扫,着力培育现代殡葬文化,这一内容也是夯实国务院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让“互联网+”服务殡葬业变得刻不容缓。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结合大众的实际需求,让百姓切实享受到“互联网+”带给殡葬产业的红利?是当下社会热议的焦点。为此,我们特意邀请到了中国殡葬协会“互联网+”工作委员会主任姚博明先生和委员会副主任葛长荣先生,以及70后企业家大易孝德文化园董事长、“互联网+”智能陵园联合创始人沈丽惠女士,一起做客演播室,聊聊“互联网+”与殡葬行业的这点事儿,欢迎您几位的到来!
主持人:姚主任,我们知道您在很早就开始涉足互联网与殡葬融合的探索,这次民政部联合9部委发文,要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与殡葬服务的融合发展,您如何解读这一内容?
中国殡葬协会互联网+工作委员会主任 姚博明 :
我认为民政部联合9部委发文,文中提到“要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与殡葬服务的融合发展”这句话非常关键,具有举足轻重、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是全新推出,在以往的殡葬工作文件和相关政策规定中是没有提过的。 这是因为,我们党和政府任何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都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概念是克强总理提出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形式,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已经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次在《意见》中明确指出“互联网、物联网与殡葬服务融合发展”进一步表明政府主管部门的态度。
殡葬行业应该打消顾虑,不能消极观望,一定要积极投身到互联网+与殡葬业的融合发展中来,创新思维,跨界交流,加快互联网与殡葬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构建面向社会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数字资源的收集、积累和开放、共享,彻底改变殡葬行业相对落后、封闭的现状。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国殡协积极组建了“互联网+”工作委员会,这项工作的具体执行人是葛主任,请问葛主任当时协会组建这个委员会的出发点是要服务什么?如何拓展这个平台?
中国殡葬协会互联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葛长荣:
中国殡葬协会互联网+工作委员会成立于去年7月份,而成立协会成立这个分支机构的想法早在2013年底就开始酝酿了,当时想的名字是“全国殡葬行业互联网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总理“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加快了协会“互联网+工作委员会”成立的速度,分支机构的名字也简化成“互联网+”工作委员会,就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不到20天,中国殡葬协会互联网+工作委员会经协会六届三次理事会审议通过,正式成立。也可以说是承了政府互联网+政策的春风,应运而生。
中国殡葬协会互联网+工作委员会是中国殡葬协会分之机构,在中国殡葬协会直接领导下,进行殡葬行业互联网应用、推广、服务、发展、研究等具体工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本行业和社会互联网行业的企业、研究机构进行互联网+殡葬服务理念及专业技术的交流和探讨。通过交流与合作,开拓互联网+理念和新的经济形态对殡葬业的影响,提升殡葬业的创新力和服务水平,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殡葬文化、行业的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现代殡葬文化、行业发展新形态,促进和加快殡葬改革步伐。
主持人:葛主任,你们立足殡协主导开展的“互联网+”工作,如何与市场接轨?
葛长荣:
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受到会员单位和社会上一些单位的积极响应,很快发展了20多个副主任单位,其中不乏保险业、IT界、物联网界、以及本行业发展的佼佼者:如中国清明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泰康保险旗下殡葬服务平台爱佑汇、中国清明网、上海一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博大光通物联科技产业集团、杭州汉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大浩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泉佳境陵园设计有限公司等,都是业界的知名企业。
互联网+如何与市场接轨是委员会各单位正在积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之一,一些企业围绕这项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积极的尝试和摸索。比较有特点的是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影响的中国清明网的网络祭祀,现在注册用户达到180万人,同时开发了手机端的APP,只要拥有移动端口如笔记本电脑、IPA或手机,就可随时进行网络注册、纪念、祭扫活动;杭州汉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一空网尝试把殡葬一条龙服务变为更公开、更透明、更便民、更快捷的网上一站式服务;爱佑汇推出的与殡葬行业密切相关的险种生前契约,以及相伴而生的二维码扫墓和远程在线告别更是消除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殡仪祭扫活动。中国清明网注册建立网上纪念馆和爱佑汇的2维码和远程在线告别服务目前也是免费的。多种形式的网络应用,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化服务。
主持人:来问一下沈总啊,刚才葛主任提了接轨市场和业内有关一些同行的模式,也是受到了中国殡协的首肯,沈总,您推出了互联网+智能陵园,那么,您的这种创新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呢?
大易孝德文化园董事长 沈丽惠 :
当今是互联网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殡葬大都停留在表面的一些服务,比如:完全虚拟的网络扫墓、网上献花,还有现在的很多寺庙塔式陵园用的摄像头视频等等,由于没有对接到实处,人们的接受度不高。我们大易孝德创始团队针对这些存在的缺点,进行潜心研究,取得的10多项国家专利,真正把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到殡葬、祭祀领域落实到实处,发挥到极致!我们首创的洞穴式智能陵园,首先是利用自然山体挖洞穴、隧道建设骨灰陵园,把往生者的骨灰集体寄葬到八卦形或隧道形的洞穴里面,顺应了入土为安的传统民俗,又大量节约土地,像我们高速公路一样一公里多一点的隧道就可以解决一个大城市几十年的殡葬问题。且洞穴陵园使用的是向自然山体横向纵深发展,不破坏土地表层,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生态,不像现在的传统陵园满山遍野都是坟头墓碑,这是我们洞穴式陵园的好处。然后我们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实现多功能的祭祀,首创有:互联网大屏幕的集体祭祀广场、家庭式祭祀的VIP视频祭祀室、可以建到村里面的互联网孝德祠堂、还有可以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使用的远程祭祀的手机移动端“大易孝德APP”。以互联网孝德祠堂为例,清明扫墓我们都不用到陵园去了,在村里的互联网孝德祠堂把IC卡一刷,洞穴陵园里跟我们相关的祖先灵骨台实况影像就通过高清视屏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按键轻轻一按,为我们的祖先点香,点烛,点花,点供品,点碑文等等…,也可以摆上真实的祭品燃香祭祀了,大大方便了群众的清明祭祀又低碳环保,也不用担心清明扫墓引发的森林火灾了;远在他乡的丧属也不用舟车劳顿了,打开手机APP就可以为家乡智能陵园里面的祖先灵骨台点香、点烛、点供…,点对点的视屏祭祀真实便捷,微支付花个几块钱为祖先点个长明灯、长年香心愿已了。
主持人:“互联网+”是当下最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项目由于缺乏对市场的理解以及行业的基础,过于“纸上谈兵”,导致在落地过程中纷纷夭折。您又准备如何将“互联网智能陵园”的创新点付诸实现,真正的做到这种创新模式的“落地生根”?
沈丽惠:
互联网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习主席指示,要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网络强国。新一代的新生力量的不断成长,以及新经济形态下,不管你接受不接受,认同不认同,谁都无法阻挡它的快速发展…我们大易孝德正是顺应这个历史发展潮流,顺应民生,民意,进行科学创新,移风易俗,把我国优秀的孝德文化和传统的殡葬文化、祭祀文化以及现代的网络技术科学的结合起来,形成了我们独特的“孝德文化教育旅游基地+智能陵园体系”,既传承了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殡葬习俗,又开创了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殡葬与祭祀方式,从整个大环境来讲,我们做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个创举,是一种大使命,大事业,也将是人类殡葬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到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阻力会比较大,尤其是我们殡葬这个特殊行业,制度延续下来的一些政策障碍和地方垄断还是存在的,像我们这样一个创新项目要落地到真正给民生带来福利,非常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推动,一起来完成这一伟大创举。
主持人:姚主任,您结合刚才沈总谈到的这种模式,同时结合您的实践经验谈谈,您是如何看待“互联网+”战略与殡葬行业的结合的?
姚博明:
“互联网+”战略与殡葬行业的结合,是时代发展趋势,现在各行各业都互联网化了,殡葬业当然也要紧跟时代。
结合殡葬业的现实发展来说,很少有地方愿意接受殡葬企业、殡葬产品的宣传,有了互联网,传播平台有了,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取信息的自由权和商品的选择权。大家知道,殡葬业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的现象,而利用互联网就可以打破这种壁垒。当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明码标价在互联网上,而逝者家属也主动通过互联网选择商品和服务时,“黑殡葬”的暴力现象自然会减少甚至消失。互联网+的概念和应用势必推动殡葬改革深入进行,贯彻九部委精神,运用互联网+深化殡葬改革,推行网葬从而达到节地生态,减少传统墓地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互联网与殡葬业的结合,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探索和开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把殡葬业变成阳光行业,温暖行业。
主持人:确实,在殡葬这个行业中,大家创新的步伐也是与时俱进,那么,姚主任,我想问您国务院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各领域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您觉得是不是殡葬业未来的发展结合互联网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姚博明:
殡葬行业的发展融入互联网因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对殡葬这个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导意见》第六部分明确提出:“互联网+”益民服务。具体内容是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消费成本。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
在这段话里虽然没有出现殡葬两个字,但大家都知道,殡葬工作是民政部分管的重要政府工作内容。“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是政府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
所以国务院制定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优势把各个领域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正是民政部等九部委《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指导意见》中提到的“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与殡葬服务融合发展”这句话的具体体现。当然也是殡葬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持人:刚才姚主任谈到殡葬融合互联网是个大势,那葛主任您觉得用“互联网+”创新思维来服务殡葬业,对全社会来讲有哪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葛长荣:
这个问题比较大,政府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意义非常多,如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这样可以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同时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的因素和内容等。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创新思维促使传统企业居安思危,必须主动制定转型和升级战略,主动迎接这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的挑战。
具体到互联网+殡葬业,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与殡葬服务的融合,也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一定是大于二。其中关键之处还是创新。它带来的不只是殡葬业新经济形式、技术、设备、服务的创新,更带来人们对传统丧葬文化意识的创新和符合时代潮流社会发展的丧葬理念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主持人:我们再问一下沈总,在九部委关于殡葬产业的改革意见中,重点鼓励绿色环保、节地生态的安葬方式,请问您打造的项目是如何呼应这些政策号召的?
沈丽惠:
我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人口老龄化来袭,平均每年死亡人数将突破1000万人,国家实行火化政策以来,单单骨灰墓地占地就已经上亿亩,面对逐年增加的死亡人口,以及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殡葬问题已经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活人与死人争地的矛盾已越来越突出。
殡葬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一个非常迫切问题…
若没有改变现状,继续推行传统的陵园殡葬,不仅大量浪费土地还将因为落后而不科学的模式带来很大的损失,尤其是重复性建设。我们以一个传统陵园为例,300多亩的传统陵园只能安葬2万多座坟墓,要解决20万个骨灰盒的安葬需要土地1600亩,而我们新型智能陵园要安葬20万只骨灰盒只需要土地300亩,其中真正应用于殡葬的只需要50亩左右,大部分土地还是用来做孝德教育的旅游,采用我们这个模式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用地8万亩,每个县市只需要开发这样的一个创新智能陵园,就可以解决20年以上的殡葬问题。而且都实现骨灰入土为安,一存千古,不破坏林地植被,保持原有的青山绿水,实现不见坟头的生态殡葬环境!
大易孝德创新智能陵园正符合国家民政部联合9部委发文的【关于殡葬产业的改革意见】指导思想,为国家殡葬业的创新改革开拓了新的途径,我们的创新陵园是真正能起到节地生态,绿色环保的生态葬法,并顺应时代趋势,实现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与殡葬服务融合的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主持人:在您项目中使用了很多类似在线视频、手机APP应用等技术手段,那么在您看来,除了高科技技术,您觉得这种打破传统的新型安葬与祭拜方式又该如何有效普及呢?
沈丽惠:
【大易孝德APP】我们把互联网祭祀室,【互联网孝德祠堂】办到一线农村或者是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通过这个窗口,终端客户不需要亲临现场就可以远程对接祖先灵位实况录像进行祭祀活动。这样既能解决路途遥远、清明扫墓舟车劳顿的问题,又能实现身临其境的祭祀效果,为诸多已移民国外的后辈华人们能缅怀先辈,传承孝道,永远记住他是中国人,他的根在中国,这是所有中国人的愿望…另一方便,我们更需要国家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推广,给予先行先试,开发节地生态示范点,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一起为国家的民生问题奉献一份力量。
我们的初衷是“智慧创新、福泽苍生”。殡葬改革是涉及民生的一项大事业、大使命,有大家的支持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的。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请问葛主任,我们今天聊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关于“互联网+”的话题,那么在今后的互联网服务殡葬工作中,您和行业同仁有什么好的倡议没有?
葛长荣:
谢谢主持人把这个最后发言的机会留给我。9部委《指导意见》提到创新葬式葬法,提到树葬、海葬、花草葬、散撒等处理骨灰的方式,我们不妨把思路放的更宽一些,网络用语叫“脑洞大开”,我们想向行业同仁和人民群众建议,提倡网葬!现代互联网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所不能的手段,政府在提倡不保留骨灰葬式以及不建墓、不树碑的同时,可以把现实墓园做成网上虚拟墓园,为逝者和家属提供一个免费的网陵、网墓和纪念堂,进行“安葬”、拜偈和祭奠。只有网络可以解决殡、葬、祭“三位一体”的问题,推动节地生态安葬、人文殡葬、惠民殡葬相结合,葬法改革与丧礼改革相衔接,统筹推进殡葬改革。转变“入土为安”的陈旧观念,变成“入网为安”、“入网亦安”。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为提供服务的组织、企业或网站提供帮助和支持,既解决这些单位的收益问题,又为百姓解决对逝者“安葬”、凭吊、追思、纪念的问题,真正完全彻底地做到绿色、科技、节地、环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就算是我们互联网+委员会的倡议吧。谢谢!
主持人结束语:好!我们期待在传统殡葬行业中,“互联网+”殡葬创新模式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共同的智慧与奋斗。希望全社会都可以尽快享受到“互联网”带给殡葬产业的红利!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最新评论
在线客服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