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爱佑汇 >墓地资讯 >行业新闻

资讯中心

购墓指南

中殡协青年工作委员会举办首届“中华陵园行”交流活动

1916人已浏览 时间 : 2017-01-10 16:11:07

[ 手机扫码 ]

导语:5月18日至22日,由中国殡葬协会青年委员会主办,浙江安贤园,苏州山陵文化委员会,上海滨海古园承办的“中华陵园行”以杭州,苏州,上海三地为交流点,以“探索新理念,弘扬新殡葬”为主题,吸引着全国各中国殡葬行业同仁积极参加。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面对面交流,现场观摩,实地培训等过程,实体体验学习掌握陵园管理的操作实务,培养管理能力,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了解相关规划及示范项目的应用情况,深入掌握人文殡葬…

5月18日至22日,由中国殡葬协会青年委员会主办,浙江安贤园,苏州山陵文化委员会,上海滨海古园承办的“中华陵园行”以杭州,苏州,上海三地为交流点,以“探索新理念,弘扬新殡葬”为主题,吸引着全国各中国殡葬行业同仁积极参加。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面对面交流,现场观摩,实地培训等过程,实体体验学习掌握陵园管理的操作实务,培养管理能力,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了解相关规划及示范项目的应用情况,深入掌握人文殡葬和建设视野,为殡葬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

独创的二维码签到模式

第一届 “中华陵园行”活动以杭州为首站,18日上午10点开始殡葬业同仁们就纷纷从各地赶来报道,独创二维码终端平台签到模式,现代科技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影响整个社会,而网络服务、信息技术的出现与改变,必然会影响到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前提的殡葬业,而这次“中华陵园行”独创的二维码签到顺应了互联网殡葬业的发展。

未来墓地应是精神家园

浙江安贤园地处杭州半山水洪庙,三面青山环抱,前方古运河蜿蜒。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宛如世外桃源。灵秀清澈的江南山水孕育和繁衍了丰富灿烂的人文艺术,为陵园的打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营造集安葬、纪念、教育、休闲为一体的人文纪念园,成为中国殡葬业释放人性至善的文化品牌。

与逝去的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和空间,对逝者的怀念、逝者生活过的凭证,都是留存在生者心中的精神食粮。安贤园“千古福地”的存在,不仅仅提倡的是绿色墓地,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便捷交通,自然环境,是生者与逝者共同存在的精神家园。

浙江安贤园艺术墓设计总监张新国老师在演讲中提到:墓地设计的宗旨是为了提供生者一个精神家园。这种设计理念,是基于对生者的思考所引发的出来的,包括对生命的尊重,对情感的珍惜,对告别存在的探索,正是殡葬承载了历史,传递了精神,凝结着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才能唤醒人们对于情感和人性的表达。

个性化礼仪告别让生命更璀璨

苏州木渎山陵文化彰秉承吴地精华,构筑人生后花园,是历代名人汇聚的江南风水圣地。山陵绿色殡葬区包含草坪葬、树葬以及壁葬等多种形式。推广绿色殡葬,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山陵文化如今是青山翠绿的自然环境,精心打造的一系列专题功能园,如凤凰人文纪念园、功勋园、崇德苑、翠竹苑等,为每一个逝者提供了灵魂居所。

山陵文化把逝者的精神生命传承当作至关重要的服务,墓地的设计、陵园的规划与发展,并且推出了软性服务,给每一位逝者提供人性化的送行服务,让每个生命都走得尊严,创新的个性化礼仪告别会,告别会并不是哭哭啼啼的,而是安静祥和的与逝者告别。

山陵文化副主任骆春燕就“如何建设陵园年轻团队的新生力量”进行了汇报交流,提出了殡葬专业人员的稀少,导致了服务内容的传统,殡葬从业人员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殡葬服务内容、殡葬文化与生命个性化服务的关系。而个性化的生命告别服务,是展现逝者人生故事的厚重价值。

打造陵园环境增添人文气息

如果人去世后葬于一块墓园,墓园里是大面积的草坪、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亲人于精致的环境之中怀念过往,墓园的周围花团锦簇。这应该是所有前来海湾寝园的第一感受。“精致的景色与建筑甚至吸引一些新人前来拍婚纱照。”工作人员介绍说。

依托旅游区的开发及完善的园内建设,海湾寝园不仅成为骨灰安葬的吉祥福地,更为客户提供了祭扫之余的教育传承、观光旅游、亲近海水等休闲活动。把陵园打造成公园,无论是从艺术墓碑的设计、墓地环境上出发,最根本的还是从内涵上改变,增加人文气息。名人墓以及名人纪念像,“知青广场”和“知青博物馆”为陵园增添历史色彩。

今天的海湾寝园,是逝者的天堂,生者的课堂。一座墓冢、一块石碑,不再是安葬和祭拜的地标。在这里,逝者安息的地方不再是人们心目中那种荒凉、阴森和恐怖的墓地,而是集游园观光、生命感悟和祭祀纪念的人文社区。

殡葬背后体现的是人文关怀

滨海古园座拥东海紫气,背倚都市繁华,西邻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与东海大桥遥遥相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已成为市民安葬亲友骨灰的风水宝地。根据陵园设计师介绍,古园按照生态观念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称,与森林公园景观相配合,超越简单的骨灰葬地,建成凝聚文化、生命意义的人文景观场所。园区不仅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提供多样选择,还适应现代人文需求,有树葬、花葬、草坪葬等专区,更推出了海葬,展现人文价值,挖掘文化纪念。

古园总经理林毅提出殡葬最根本是为生者提供心灵家园,是逝者的一个“家”,殡葬业所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处理骨灰,更不是一块墓地,殡葬业最终是为生命服务,墓园需要的是整合服务,形成生命的共同体,所要深思的是殡葬业背后的人文关怀。

中国殡葬协会王会长以“格局”“融合”“延伸”等理念,提出殡葬也具有创新性、敏锐性和前瞻性,从殡葬业发展的概况、殡葬业未来发展中求变的六个大的趋势、殡葬业发展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出发讲解。六大发展趋势主要是殡葬定位(民生保障业、殡葬业的社会认可度、行业本身)、殡葬业的体质、殡葬业的理念、殡葬业的市场、殡葬业的文化发展、殡葬业的科学观念以及三大问题——殡葬法规的严重滞后、殡葬管理碎片化严重、殡葬从业人员素养偏低。

围绕殡葬业的市场发展与生命服务,中国殡葬协会青年工作者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提升社会化服务的产业链、突破自我、服务生命,促进中国殡葬业的发展。

殡葬业最根本的是尊重和纪念

未来殡葬业势必会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变化,但不变的应是: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纪念。

殡葬业工作者从事的不是地产业,做的是服务生命的职业,做的是服务,为顾客提供的是长期的服务,需要极致的爱心与生命力。殡葬从业人员,需要对殡葬业进行深层思考,了解到殡葬工作关系到三个方面:第一是殡,第二是葬,第三是祭,纪念、祭祀、祭奠,再深入的就是人文关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祭奠,核心的价值在于对生命的尊重,根本上就是对殡葬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

此次首届“中华陵园行”活动,通过参观交流对殡葬新理念的传播,殡葬新文化的弘扬,使殡葬青年工作者意识到殡葬是推动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尊重生命的服务。

上一篇:关于举办第三十三期全国现代公墓建设培训班暨首期总裁研修班的通知 下一篇:中殡协互联网+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杭召开

相关推荐:

评论(共0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