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爱佑汇 >墓地资讯 >行业新闻

资讯中心

购墓指南

李立国:把握民生脉搏 躬行为民之政

2238人已浏览 时间 : 2017-01-11 09:58:12

[ 手机扫码 ]

导语:“十一五”期间:  全国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086.6万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5.8%  全国年均救助受灾群众8000余万人次,累计帮助受灾群众重建住房1800余万间  全国有社区服务中心17.5万个,城市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各类养老机构3.8万个,床位266.2万张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记者:“十一五”期…

“十一五”期间:

  全国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086.6万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5.8%

  全国年均救助受灾群众8000余万人次,累计帮助受灾群众重建住房1800余万间

  全国有社区服务中心17.5万个,城市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各类养老机构3.8万个,床位266.2万张

  悠悠万事 民生为大

  记者: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有何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突破?

  李立国: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多项社会救助制度先后创立,逐步实现了城乡社会救助均衡发展,初步形成一张保护困难群体的全方位的安全网。

  第一,是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2007年实现了低保制度的城乡全覆盖。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全国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086.6万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5.8%;比2007年底的3566.3万人增加42.6%。

  第二,是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快速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2006年底覆盖了所有涉农的县、市、区;到2008年底,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在全国也基本确立。

  第三,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现历史性转型。于2006年修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破天荒地让这部分最困难、最无助的农民吃上了“皇粮”。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全国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53.6万人。

  第四,是社会救助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记者:“十二五”期间在社会救助工作方面有哪些新的规划与设想?

  李立国:“十二五”期间,各级民政部门将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不断推进社会救助事业健康发展。力争“十二五”时期,城市低保标准达到当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当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5%,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达到当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

  一枝一叶总关情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之重,救灾难度之大,尤其是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地震、西南特大旱灾、青海玉树地震以及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总体上是前所未有。那么,减灾救灾工作取得哪些成就?

  李立国: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国共有22.2亿人次遭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

  “十一五”期间,共投入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约900亿元,全国年均救助受灾群众8000余万人次,累计帮助受灾群众重建住房1800余万间。

  我国减灾救灾工作经过不断历练和创新发展,体系日臻完善,基础日益夯实,能力不断提升。

  首先是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法制不断完善。在中央层面成立国家减灾委员会, 国务院成立了抗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民政部牵头群众生活保障工作。

  二是救灾补助政策不断完善。首先,救灾补助项目有所增加。其次,中央救灾补助标准大幅提高,紧急转移安置补助人均提高到150元,倒房补助提高到户均补助1万元,冬春生活补助人均提高到50元。

  三是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从“十五”期间的10个增加到目前的17个,全国灾害信息员队伍已达53.7万人,救灾应急预案在省、地、县三级实现了全覆盖。

  记者:“十二五”期间有哪些新的规划与设想?

  李立国:目前,国家减灾委专家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写《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该规划将着眼国家防灾减灾全局,立足解决防灾减灾综合问题,重点加强防灾减灾多灾种综合、跨区域合作、各部门协作的能力建设,统筹抗御各类自然灾害,统筹考虑防灾减灾工作各个阶段,统筹利用各方面资源,统筹运用法律、行政、市场和科技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夕阳无限霞满天

  记者:我国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形势下发生的,社会养老服务压力很重。面对这样一个迫在眉睫的困局,在“十一五”期间,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如何?

  李立国:民政部已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有1.67亿老年人,其中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人,其中失能老人是1036万,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到50%以上。目前,全国有社区服务中心17.5万个,城市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各类养老机构3.8万个,床位266.2万张,收养人员210.9万人。

  以房养老在西方国家是比较常见的养老模式,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目前,我国的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已有探索,形式也比较多样。以房养老是一种新的养老尝试,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对于减轻子女的负担,改善养老条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记者:未来五年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李立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为我们在“十二五”时期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立足国情,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2010-12-23

上一篇:二恶英类污染物减排设备升级改造通过验收 下一篇:新华调查:校园内办豪华葬礼 风光前人贻害后辈

相关推荐:

评论(共0条)


最新评论